
辽宁:辽沈大地奏凯歌 |
发布人:aushy | 来自:本站 | 发布时间:2012-09-04 02:10:56 | 点击次数:2268 |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辽宁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逐步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努力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了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取得了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打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走出了一条富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质量型发展道路。十年间,辽宁跃上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位次前移三个大的台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所以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党对振兴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第一,抢抓一个机遇,就是抓住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是一个地区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十年来,辽宁始终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牢牢抓住用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扩大沿海开放等历史机遇,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翻了两番多,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7%,增长6倍,老工业基地实现了从振兴起步到迈上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向着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更高目标不断前进。 第二,明确一个导向,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体制创新。全面推进以消除制度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进一步破除了制约辽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年来,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联合重组,民营经济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3%。 第三,把握一条主线,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穿发展振兴的始终。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切实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了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十年增加近15倍。坚定不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逐步构建了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的转变。 第四,突出一个根本,就是突出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增加收入作为最核心的民生,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分别增长2.5倍和2.2倍;把稳定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年累计就业再就业112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1.1个百分点;把社会保障作为最普遍的民生,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十年解决困难群众住房90.5万户;把扶贫脱困作为最紧迫的民生,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五,坚持一个方法,就是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科学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既坚持当前发展目标,立足省情做大经济规模,又统筹长远目标,为更长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既坚持发展经济,又注重改善民生,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既坚持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又强化内生增长,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既坚持增量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又通过创新优化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金色的9月,辽沈大地秋风送爽。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以大连为龙头,新建设的42个产业园里,产业集群破壳而出,正在成为东北振兴的新经济增长带;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各项体制改革正坚实迈进,续写着老工业基地新传奇。 凤凰涅槃图重振,浴火重生看今朝。曾经被下岗、失业、产业萎靡不振等“东北现象”困扰的老工业基地,如今已经脱胎换骨,昔日“辽老大”再展雄风! 工业格局实现新变化 近日,被称为“大乙烯”的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的石化工业项目在抚顺全面投产,这个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的工业项目,成为抚顺工业经济的新支柱。依托这一“龙头”,抚顺推进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能源装备制造业、碳纤维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底,抚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363.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212.2亿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22.2%。抚顺工业格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煤都”成为抚顺的历史。 工业领域这样的变化,在辽宁老工业基地随处可见。 坐落在长白山和千山余脉中的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里以生物医药产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仅用不到5年时间,这里已形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而当本溪由“煤铁之城”转变为“中国药都”之时,本溪不再“一钢独大”。发展方式的转变,还给本溪一片青山绿水。 昔日“辽老大”的核心沈阳,如今仅装备制造业一项,去年就实现产值近6000亿元,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4.2%。如今,沈阳更是形成机械装备、汽车、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4个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而该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以沈阳远大、沈阳机床、沈阳重工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展示出强大创新能力。 如今,数字技术、生物医药、先进能源装备、液压装备……这些全新的产业集群在辽宁迅速崛起。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003年,中央作出实施东北振兴的战略决策,辽宁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辽宁在海边。29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新空间,辽宁全面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沿边、沿江、沿海”开始成为丹东发展的新平台,丹东及其背后辽阔的东北东部地区立即找到最近的出海口,朝着区域经济龙头进发。如今,以大连为龙头,包括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在内的辽宁沿海地区正携手阔步走向海洋时代。 沈阳经济区内密集遍布8个城市,这些城市空间距离近,工业基础好,产业结构各有特点。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辽宁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实现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辽宁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做强传统支柱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依托,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 感受幸福和谐的生活 今年前5个月,全省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这意味着,曾困扰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下岗”,在辽宁已经成为历史。 近几年,辽宁省实施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名制就业”、“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成效明显。 原来住在阜新棚户区里的吴建明,一家5口在仅34平方米的小棚屋里住了几十年。棚改之后,吴建明一家在离原住址不远的文欣苑社区分到两套52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的楼房。更让吴建明没想到的是,他们新家的旁边就有学校,小孙女能就近入学。自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作以来,辽宁已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291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4402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要看腰包鼓不鼓。“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辽宁还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如今每月人均达到1662元。如今,辽宁已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用心书写美丽 由制造向创造迈进,由污染向生态迈进。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铁西区老工业基地,10年巨变,当之无愧。 沈阳铁西区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城区经济一跃成为东北第一。“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铁西捧回的这些金杯都比不过百姓的口碑。 铁西老住户郭颖慧感叹:“8年前,我家住筒子楼,5口人挤20平方米,前两年咱住进了政府补贴的保障房——花园小区卫工佳苑,出门就有绿化带,开窗就见景观河,我们家一共才花了5万元。” “以前是铁西人往外跑,外面的人不愿来,现在是铁西人、外面的人都想在铁西安家落户。”在铁西住了50多年的张桂荣老人,笑意从心底漾至嘴角。 出租车司机王亮说,一进铁西感觉就不一样。 这里没拥堵,路宽车畅;这里不单调,草木繁茂;这里无死角,街区整洁。 科学发展首先是科学规划。 铁西区规划住宅建设的同时就规划好相匹配的道路和停车面积,从源头疏解人口、车辆的过度增长和高密度住宅给城市带来的压力。铁西区建设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同时打开断头路、连接循环路,拆除废弃铁路。为方便公共出行,铁西区建公交港湾,设公交专用道。 工业反哺民生。 如今的铁西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330多天。 10年前,上百家企业从城区退出吹响了东北振兴的第一声号角。通过“东搬西建”获得级差地租,夯实了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年间,铁西区迁走工业企业400余户,大手笔投入节能减排工程。拆除上千根烟囱,推广地源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集中供热率达到90%。铁西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8%,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城区创建通过了省级验收。 铁西区振兴发展始终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就业、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铁西区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在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难题上。近年来,铁西区旧城改造总量达到1000余万平方米,建设政府补贴低价房500余万平方米,8万户居民喜迁新居,率先完成160万平方米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完成棚户区“消号”的城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中心;率先实施了对困难群众进行高标准的梯次救助制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25元。 铁西区累计投入60多亿元,新建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市民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性场馆设施。加强保护和整理工业文化遗存,中国首家工业博物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工业雕塑走廊、工业文化广场、工人村生活馆、创意文化园等极大丰富了铁西文化内涵。在工业文化的重塑中,人们看到了铁西精神的传承。 一个曾经被灰色调主宰的城区,10年跨越,色彩斑斓。 精细管理以人为本。 美丽宜居的幕后是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管理工作。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完成之后,铁西开始着力解决“盲区”和“漏点”。 区、街、社区三级城管体系日益完善。铁西于细微之处下功夫,铁西的亮点不仅在主要干道、公共区域,更注重将资金投放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背街小巷、居民小区、楼前屋后。 铁西投入1000万元,在辽宁率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在数字化系统里,铁西以万平方米为单位,划分为1851个网格,有100多位城管监督员不间断巡查。为消除积水点,全区6930座窨雨井,每月清淘一遍以上。铁西还新建多处雨污分流系统,翻修、疏浚了辖区内所有桥梁涵洞,对地下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 大美铁西,原来装在百姓的心里。 新农村里新生活 8月27日中午,记者沿着宽阔整洁的柏油路走进辽宁省昌图县东张家村,只见一栋栋干净整洁的村房整齐地矗立,在附近打工回家吃午饭的村民礼貌地互相打着招呼。如今在东张家村,村民们开始过上新农村的新生活。 在东张家村,一聊起新农村,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曾经凹凸不平的路面,散发臭气的猪舍和茅厕,杂乱的柴草垛,污水横流的垃圾堆,这些景象在村民脑海里依然清晰。可如今却变了新模样:宽阔平坦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新修的文化广场成为农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东张家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建设榛子园1万亩,成立了“群星”榛子种植合作社,引进了榛子制品加工厂。同时,他们鼓励村民搞黑木耳、黄蘑培植和寒富苹果的栽植。富裕起来后,东张家村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种鲜花,修房屋,让小小村庄既干净又整洁。 “东张家人真乐观,文化娱乐走在前,自己编来自己演,喜闻乐见大家看。”在东张家村文化广场上,66岁的张淑兰老人给大家唱了一段二人转。文化广场建好后,居民的文化生活热情也高涨起来。 昌图县不断加快“六新”建设,即建设新农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塑造新风貌、创建新组织。通过清垃圾、清粪便、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和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舍,实现通电、通路、通自来水、通气、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和家庭净化、街道亮化、路面美化、周边绿化、村屯美化,彻底改变昔日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全县积极培育新农民。广泛开展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公民道德、民主法制意识和健康文明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全县营造优美的镇村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开发秸秆气化、风能、太阳能和沼气,提高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创建适于居住、适于创业的新环境。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昌图县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出全新面貌。 富裕起来的新农村,让村民们告别以往的生活陋习,农闲时大家或聚集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或在图书室读书看报、处处展现出和谐文明的新景象。水利、道路、通讯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农村的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东张家村村支书郜德权对记者说:“新农村给我们带来了富裕的新生活,也造就了文明的新农民,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农村会更新、更美!”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城市转型 十六大以来,本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解放思想,创新实干,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奋进,十年跨越,实现城市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美好宜居。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十年来,本溪始终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动脑筋、下功夫,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益。努力做大做强做优钢铁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旅游两大接续产业,加快非公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如今的本溪,从只吃钢铁饭到钢铁、医药、旅游多引擎驱动,从公有制占主体,到非公经济起支撑作用,从二产独大到服务业快速发展,钢铁之都、中国药都、枫叶之都已初具规模。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非公经济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GDP的60%和32%。产业结构的优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分别迈入千亿元和百亿元方阵,比2002年分别增加4.4倍和6.8倍。 不断提高宜居水平。本溪森林覆盖率75%,水资源总量32.6亿立方米,是辽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资源丰富,风光秀美。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让曾经的本溪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的矛盾,十年来,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秉持只有宜居,才能宜业,才有发展的理念,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五城”联创。在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评审,“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环保部评审。现在的本溪,青山、碧水、蓝天、红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休闲、投资兴业的乐土。 不断增加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我们始终不断增加投入,完成了棚户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10多万户、30多万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市区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比2002年增长40%,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34%。2011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4倍和2倍。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免三补”,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6所大学。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十年间累计帮扶就业达80万人次。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对本溪这座城市更加充满希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十二五”末,一个实力更强,环境更美,人民更幸福的新本溪将呈现于世人面前。 https://shoufeitie.com/article/shenyanggaojia/huishoufeijinsu_71.html |
|